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有限公司!

020-88888888

全国咨询热线

《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正式出版!校史展厅焕新开展!

更新时间:2024-10-17

  10月15日下午,在烟台大学建校4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出版暨校史展厅开展仪式在烟台大学逸夫厅举行。党委书记卢国强,党委副书记、校长郝曙光,党委副书记白青,党委常委、副校长姚昌,发展史出版方代表、山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袁丽娟,校史展厅承建方代表、北京众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凌雁出席仪式。学校机关部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编写组全体成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共同见证《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正式出版和校史展厅重建开展的重要时刻。

  仪式上,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众晖作《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组织编写和校史展厅重新建设工作汇报,介绍了发展史编写和校史展厅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建设过程和基本情况。

  《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执行主编张国平代表编写组发言,回顾了编写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袁丽娟、徐凌雁分别代表发展史出版方和校史展厅承建方致辞,表达了对烟台大学建校40周年的热烈祝贺和承担相关出版与建设工作的深刻感触。

  随后,郝曙光向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北京众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颁发致谢证书。白青向烟台大学发展史编写组成员和校史展厅建pg电子平台设主要负责同志颁发表扬证书。

  卢国强代表学校党委对发展史出版和校史展厅开展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烟台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在学校成功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大突破、站上新的发展赛道之时,全面系统梳理建校历史、客观深刻总结办学经验、生动立体讲述发展故事,对于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念和信心,汲取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团结鼓舞全体烟大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他强调,记录学校40年办学足迹的《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和展示学校40年发展时光的校史展厅是学校校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全校广大干部师生以此次发展史编写出版和校史展厅重建开展为契机,深入学习校史,全面了解校情,增强荣校爱校意识,传承和发扬好烟大优良传统,并坚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一五八一”总体部署,在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开放创新、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共同创造和书写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烟大人的光荣历史。

  仪式最后,卢国强、郝曙光共同为烟台大学校史展厅开展揭幕,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校史展厅。

  据悉,本次烟台大学发展史编写和校史展厅重建,均以“发展”为鲜明主题,以烟台大学在党的领导下,顺应改革开放时代召唤,不忘北大清华援建初心,不负烟台人民深情厚望,扛牢服务地方使命担当,矢志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进历程为主线,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变化,结合学校发展实践,将40年办学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全面梳理总结和系统讲述学校发展脉络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其中,《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精装出版,全书共60万字,分为序、第一篇开创(1984-1990)、第二篇中流(1991-2011)、第三篇新局(2012-2024)、大事记、附录等5个部分,全面系统总结了烟台大学40年来植根齐鲁文化沃土、传承北大清华基因、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勇担教育强国使命的奋进历程,客观详实记录了历代烟大人“与改革开放时代同行、与教育强国建设共进”的奋斗故事。重建后的烟台大学校史展厅面积720平米,分为序厅、正厅、尾厅三个部分。其中,序厅由主题浮雕墙、“一校三区”校园沙盘和学院名称墙组成;正厅分为“诞生在改革开放春风里”“航行在跨世纪浪潮中”“奋进在新时代征程上”三个篇章,生动立体讲述学校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故事和办学成就;尾厅包含历任学校领导、校友风采、领导关怀照片墙和结语。

  接下来,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将继续发挥校史“资政育人”作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活动,持续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力量,并通过艺术再创作和文化再加工等方式,推动校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加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有了路线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