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有限公司!

020-88888888

全国咨询热线

一路辉煌一路歌 屹立于东方的应用统计明灯

更新时间:2024-10-20

  始建于1950年9月,两年后成立统计学系,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学科中,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底培养出我国设立于本学科点。2001年成为全国统计学重点学科。2003年,中国pg电子平台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成立,统计学科发展进入快轨道,在2007年教育部统计学科评估和2012年教育部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

  六十五载筚路蓝缕,六十五载风雨兼程,一代代统计人在统计学科的沃土上勤劳耕耘、无私奉献,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统计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是新中国统计人才培养的重镇,65年来,统计学院(系)共培养了3097名本科生、1699名研究生、4687名干部专修生和进修生(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总计9483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各个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建设者。

  她是经济社会统计的摇篮、应用统计的领军基地。统计学院(系)致力于将数理统计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相结合,统计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从政府统计向经济、社会、金融、保险、管理等领域的数据分析不断拓展,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她是统计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头羊。统计学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案、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对财经院校的统计学教学和我国统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我国的统计教育、科研和实践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新中国统计学人才培养重镇,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一直强调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强调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做大做强服务于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统计研究。

  统计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将统计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创新实干人才,培养骨干力量,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以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相结合为特色,统计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高端数据分析人才和精算师的摇篮。

  统计学院始终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阶段,强调夯实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推进精实课程、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应用能力。研究生教学阶段,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全方位引进国际一流统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体制和机制,大胆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迅速提升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能力。

  与此同时,统计学院联合知名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五所高校与政府部门和产业界,组建大数据分析硕士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

  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统计学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实践,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牵头、与各兄弟院校合作发起了一项完全由学生操作的实地调查,该调查以社会心态的测量及对政策评价为切入点,项目成果得到了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北京社科规划办等部门的高度肯定。

  统计学院注重培养学生领袖型人物,在组织活动与社会调研方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倡学生自主定位、自主学习,同时盯紧国际方向,参与国际交流。统计学院本硕连读的学生谢益辉,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极大扩展了研究视野,他于2006年5月创办的「统计之都」(Capital of Statistics)是一个旨在推广与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网站和社区,现如今已发展成为本学科交流和R语言研究的重要国际平台。

  作为经济社会统计的摇篮、应用统计的领军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致力于解决我国重大实际应用问题,学院多项成果获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批示,在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服务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发展指数(2006-2016)》系列成果推动了对我国发展问题的全面考量,获得国务院总理重要批示。此外,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密切合作,推动中国政府统计转型。

  统计学院与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合力打造专业学术平台,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院与国家发改委大数据分析中心合作,探索政府部门税务增值税发票大数据分析;与百度、阿里、联想集团研究院等大批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机构合作,全方位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对统计学科建设的作用。目前,统计学院和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正在积极推进北京张家口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大数据统计研究工作。

  普及统计知识,提高公众统计素养,是统计学院长期致力的事业。2008年以来,学院在国家图书馆「统计知识大讲堂」举办了8场统计应用知识普及讲座。2010年10月20日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第一个世界统计日,统计学院袁卫教授代表全球数据用户发言,得到联合国统计局的肯定和称赞。2015年第二个世界统计日,人民大学与国家统计局举办「中国统计日」专题统计知识普及和大学生专场报告会,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代表全国高校在联合国第二个世界统计日大会上发言,展示中国高校统计学科的贡献和未来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统计理论。

  在对外交流领域,统计学院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学院举办或参与上百场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日本、瑞典建立学科合作;与国外科研机构、精算组织、保险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统计学院已经建成四大国际交流平台,其中,2010年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国际论坛有7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余位国外专家学者及400多位代表参会,创20多年水平之最。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科学研究成绩突出。近十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SCI和SSCI发文超过200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超过10篇;在国内顶级统计期刊《统计研究》上论文发表量一直名列第一。袁卫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进的亚对策理论及其应用软件」为空军指挥提供了教学辅助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早在1978年,戴世光教授就率先提出只有一门统计学的观点,提出在经济类统计学专业中加强应用数理统计教学和科研,推动了统计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学院(系)顺应时代发展,在全国高校中较早提出与国际统计学科发展方向接轨。与此同时,人大统计学科率先全面引入西方统计学教学理念,最早提出了「大统计」概念,推动了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的融合发展。此外,统计学院在全国统计学科中率先引入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生物医学统计、大数据和数据科学方向的探索和教学研究,从而引领统计学学科向多元化发展。

  在统计学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统计学院率先同国际接轨,完善学科设置,开创国内精算教育先河。学院在不同时期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都成为全国的范本,近十年来共编著各类教材著作160部,其中「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2012年推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精算系列教材,2016年推出五校大数据分析方向研究生系列丛书,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广受好评。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统计学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学科拥有我国最完整的统计学学科布局,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文理交融、双翼齐飞时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学科布局优势。目前,学院拥有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院。

  回顾六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在新起点上整装待发。面向未来,统计学院将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挑战,推进统计学科朝世界一流学科大步迈进。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