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有限公司!

020-88888888

全国咨询热线

中国统计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10-21

   在这一期间,我国的许宝騄(1910 - 1970)不仅在中 国开创了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在参 数估计、多元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认 为是国际上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 到了时期,有一段时间(1966-1972),全国 大学停办,统计学专业则完全停止了招生。 1972年后, 在一些学校恢复了统计学专业招生,但仍基本上延续50、 60年代的办学模式。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中国 统计学界思想格外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统计学 科逐渐向一级学科发展,pg电子游戏官网 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打下良好 基础。

   在统计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国多数大学并未设立统 计学系或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只是作为方法的课程在理、 工、农、医、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开设。

   中国最早设立统计学系的是国立重庆大学和国立复旦大 学,重庆大学 1937年建立了会计统计系,复旦大学1938 年聘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统计学系的李蕃任复旦商 学院统计学系主任。1946年,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 “国 立上海商学院” 也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 在这一阶段,中国大学的统计学专业主要是设在综合大 学的经济学科或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作为经济学下的二 级学科,其培养目标是为计划经济服务,培养在各级政 府和企业从事计划统计的工作人员。

   从专业课程体系看,主要由统计学原理和各部门统计组 成。统计学原理介绍基本的统计方法主要是描述统计的 方法、以及统计指标与统计分组等理论。部门统计包括 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基本建设统计等等,则主要介绍 各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部门统计之间内 容严重重复,包含了很多政府统计实务和有关指标解释。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统计学既是一般统计理论与方 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也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论统计 学和应用统计学都是统计科学大家族的成员,可以相互 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但其研究对象 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知识体系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不 可能也没有必要归并成统一的学科。

   统计学在上个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1903年,林卓南、 钮永建等根据日本横山雅男的原著翻译出版了《统 计讲义录》,这是出现在我国的第一部统计学著作,同 时也是反映社会统计学派学说的著作。

   1913年顾澄根据英国统计学家尤尔(Yule)的原著翻 译出版了《统计学之理论》,这是出现在我国的第一 部反映数理统计学派学说的著作。

   1950年代,中国开始一边倒地向前苏联学习。50年 代初,前苏联科学院曾就统计学的性质作出决议, 将统计学一分为二,认为统计学就是社会经济统计 学,是一门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数理统计方法则 属于数学的分支,被排除在统计学之外。

  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互相之间 很少往来。数理统计越来越理论化、数学化,即使 应用,也不太敢碰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统计则越 来越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很少使用数理统计方法。

   一、中国统计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二、中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  三、中国统计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展望

   中国的统计教育,是从 20世纪初清朝末年开始的,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大致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至解放之初 (1902— 1951),这 是中国统计学科初步建立的阶段。其特点是兼容并 蓄、学习和引进先进国家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并开 始在大学开设有关统计学的课程。

   到1949年,中国共有223所高校,其中设有统计学系或统 计专修科的院校共18所,主要设在商科院校或综合大学 的商学院。且集中在上海市和四川省一带。

   解放之初的1949—1951年,中国多数大学仍然沿用以前的 统计课程体系,使用原有的教材。

   第二阶段, (1951— 1978)。这个阶段是中国统计教育 深受前苏联的影响,统计学科被分为社会经济统计 学和数理统计学两门不同的学科的阶段。

   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戴世光教授针对前苏联统计学界 的主流观点,提出 “国际科学界只存在一门统计学(即数 理统计学),以往苏联式的统计学只不过是政府统计工作 的经验总结。”

   戴世光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统计学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经过讨论, 对于数理统计学也是统计学,大多数统计学 家取得了共识,但对于只有数理统计学才是科学的观点, 原社会经济统计学界大多数持不同看法,认为存在两门 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两门统计学有 所联系,但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有所不同。

  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统计学者在学习引进的基础 上开始编写统计教材,用于统计教育,如:陈其鹿《统计 学》( 1925)、王仲武《统计学原理及应用》( 1927),商务 印书馆 ;陈炳权《统计学概要》( 1927),广州大学出版社 ; 金国宝《统计学大纲》( 1934),商务印书馆 ;刘鸿万《统 计学纲要》( 1935),中华书局 ;芮宝公《统计学概要》 ( 1937),中华书局 ;诸一飞《统计学概要》( 1943),重庆 天地出版社 ;王思立《统计学新论》( 1947),立信会计图 书用品社;陈善林《统计学》( 1947),中华书局;朱君毅的 《统计学概要》( 1948),正中书局 ;薛仲三教《高等统计 学》( 1948),商务印书馆等。

   1990年开始,一些学者主张建立一门包括数理统计学和 经济统计学等各类应用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科。 这一主张得到不少统计学者的赞同,认为这对于促进各 类统计学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有益的。但对于大统计发 展的方向,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统计学只不过是数理统计方法在经 济领域的应用。 “大统计学”就是要将各类不同性质的 统计学完全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学科。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