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有限公司!

020-88888888

全国咨询热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2-2024学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风采(二)

更新时间:2024-09-15

  2022年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教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十九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教育家精神,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崇德修身、潜心育人,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更加崇高的使命,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教育部发布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9月7日,辽宁省召开全省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会议号召要进一步健全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从即日起,学校官微推送先进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号召全体辽工程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晓庆,女,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思政课教师;担任思政教研室主任;先后被评为校级青年教学名师、“最美教师”、优秀员、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教师、“最美家庭”等。长期从事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多门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大思政课建设,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她从教十五载。面对校区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师资紧张的困境,她迎难而上,从未退缩。她常年肩负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其教学工作量更是多年来名列教研室前茅。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她深知上思政课不易,讲好一节思政课更是不易。从教伊始,她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随堂听课助课,教室第一排经常会有她的身影;十几本厚厚的备课笔记,记录着她每时每刻的教学感悟和教学素材。她的付出,也为她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斩获殊荣。先后荣获辽宁省“精品教案”一等奖、校“青年教学名师”、校思政课大赛二等奖、校微党课一等奖等奖项。

  陈晓庆老师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开拓创新意识强。在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同时,她孜孜不倦地探索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她以“大思政”育人理念,以“思政工作坊”为平台载体,探究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思政课与其他思想政治育人主体同频共振的实施路径。

  她带领教研室团队,先后实现教研室7门核心主干思政课全部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她带领教学团队先后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法、“声临其境”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创新,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近两年陈晓庆老师个人先后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统战项目3项、市级课题2项,以第三人身份完成省级课题2项,以第6人身份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参与完成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其中1篇为光明网网络文章。近两年思政教研室年均获批市级校级各类项目10项以上,省级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

  自2011年担任思政教研室主任以来,陈晓庆同志勤奋敬业,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心团结同志,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善于与广大师生员工打成一片。在她的带动下,思政教研室克服了教学任务繁重、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校区思政课教师教学梯队的建设。通过“传帮带”方式,一对一辅导青年教师;通过以赛促教方针,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加校级、省级各类思政课教学技能竞赛。近两年,获省教学竞赛一等奖3人次、三等奖5人次;获省“精品教案”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3人次;先后有4人次获校“青年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次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思政教研室曾两度获评校先进集体、校先进基层党支部、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学习没有止境,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歇,在这三尺讲台上,她将砥砺前行,在奉献中擦亮党旗,在坚守中构筑育人基石。

  串玲,女,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教师;先后被评为校2019-2021年度“两优一先”优秀员、2020-2022优秀教师,第三十届、第三十一届、第三十二届青年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共四门课程。荣获2024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串玲同志始终坚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就是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串玲同志不断加强党性和师德修养,明底线,守底线,将师德禁令当作“警戒线”以自律。她热爱工作,不断学习,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尊重教育规律,立足岗位,争先创优,深受学生喜爱。串玲同志时刻以一名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串玲同志一方面强化个人服务意识,明确课程负责人工作的服务宗旨,事无巨细,有条不紊地做好各种工作,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串玲同志作为一名一线学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却一丝不苟上好每一节课,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她能够用党的先进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国家情怀。该同志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理念,完善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的整理规划;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建设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通过教学评价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育人效果。她坚信课程建设的不断创新一定会为培养出富有人文情怀、国家情怀、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串玲同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深耕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寻梦而行,一路追光。该同志于2022年参与《大学英语3》省级一流课程建设,2023年《大学英语4》校级首批金课结项,主持参与《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在超星泛雅、智慧树平台的慕课资源建设。2022、2023年荣获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2024年期间曾荣获第三十一届青年教学名师、第三十二届青年教学名师称号,荣获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外语挑战赛暨2023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三等奖,荣获2024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挑战赛暨2023“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外语能力大赛,荣获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郭春彬,男,党员,博士,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担任材料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第十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我最爱的老师”等。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陶瓷材料》等7门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矿物材料应用开发,注重成果转化,为企业累计创效500余万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郭春彬老师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本职工作。他一直承担材料学院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先后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课程设计》、《陶瓷材料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工作量年均300多学时,超额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积极跟相关企业联系,共同申报“三库”建设项目。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活动,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邀请赛三等奖、全国节能环保大赛三等奖、“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辽宁省大学生材料微观之美创意大赛一、二等奖。多次荣获优秀指导老师荣获称号。连续三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校优秀论文。

  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矿物材料应用开发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稀土硫酸盐化矿相重构机理和强化机制、复杂盐溶液中稀土元素赋存规律和转化机制,揭示了高铝粉煤灰硫酸盐法矿相重构-水浸过程稀土元素浸出规律,建立稀土元素高效硫酸盐转化-浸出新方法,实现高铝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与铝元素的高效协同浸出,为提升我国稀土战略资源供应潜力,推动高铝粉煤灰的绿色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注重成果转化。主持辽宁省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微波介质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设计技术研究”,辽宁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粉煤灰制备水化硅酸钙绝热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等省级课题5项,企业委托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其中2项实现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Rare Earths》、《煤炭学报》等行业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作为专业建设骨干教师,协助完成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申报、获批等工作。积极参与第五轮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申请等工作。积极做好专业招生的宣传工作,赴大连、辽阳、郑州等地开展专业介绍与招生宣传,效果良好。

  担任无机20-1班班导师,班级30名同学,9人成功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校研究生,2人获得国家公派赴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留学资助,班级就业率实现100%。班级荣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良学风班”、“十佳班长”、 “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作为班导师荣获2024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我最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担任实验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实验设备维修与维护工作。克服了材料学科实验量大、实验设备种类多、实验场所陈旧等困难,确保全院师生及时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不出任何安全事故,出色地完成了省和学校对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工作;积极参与辽宁省矿物高值化与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申请和信息填报工作并获得良好成绩;积极撰写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设备以旧换新等申请书,为学院争取资金更新设备,保证本科实践教学质量。

  李建东,男,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教师;先后被评为校、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智慧矿山与深度学习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李老师怀揣教育的热忱与责任感,致力于革新工作策略,深耕先进教学理念的精髓,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他主讲的《矿山数据管理》课程,勇于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融情于教,融合科技、环保、责任等思政元素,传授前沿理论与实践,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同启智慧之旅。同时,将教学实践中的深思与领悟进行凝练,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完成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获校级(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此外,他积极投身于学院专业建设,项目团队深入剖析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等关键要素,主持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条件下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发表教改论文1篇,项目成果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他还主编、参编了2部教材,紧密融合行业趋势与教学实践,内容详实、架构清晰,既惠及学生学习,又助力同行教学。

  李老师作为硕士生导师,深知肩上重任,在严谨治学的同时,更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三位研究生已圆满毕业,迈向璀璨人生新篇章。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知己,职业规划的导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索中绽放自我,收获成长。此外,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并优化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他还主动投身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成功获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教育情怀。

  李老师在科研领域主要致力于智慧矿山、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技术在矿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主持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企业委托课题3项,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对成果进行总结凝练,发表3篇学术论文,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

  李老师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立志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高校教师。他深知教育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未来将不断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李凯伟,女,党员,博士,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师,副院长。先后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党务工作者”“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导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大学生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讲授《习法治思想概论》《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获得辽宁省宪法法治课教学大赛一等奖,校第二届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课题20余项。

  李老师讲授《习法治思想概论》《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她深刻领会“站住讲台,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她总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正是因为她教学方法的独特与新颖,所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宪法第一课》获得2022年宪法法治课教学大赛辽宁省总决赛高校组一等奖,微课《习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获得第二十七届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获信息化创新教育教学类高校组二等奖。

  在教学的同时她还注重教学改革,主持校第三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深化合作教育的视角”,参与辽宁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立项课题“法学专业学年论文规范研究”的研究,主持校企合作教育项目。课程《宪法学》获得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其本人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老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长”的重要性。因此,在站稳讲台,讲好每一堂课的同时,她坚持科学研究。多年来围绕依法行政、环境执法风险防控方向撰写了10余篇论文,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课题,获批课题近20项,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政府部门的采纳。

  在课题的申报与研究过程中,李老师总能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的研究,并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多项课题并获奖。指导多名同学获得辽宁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两名同学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课题。同时,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校“雄鹰杯”科研项目、学院“求索杯”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

  作为阜新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顾问,2022年带领学院师生参加《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河道卫生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起草、论证等,为地方立法贡献高校智慧。

  提到李凯伟老师,同学们总是称其为“凯伟老师”。这样的称呼总是感觉尊重与亲切。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李老师在担任法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先后担任5个班的班导师,指导50多名专业方向强化班学生。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英语四级考试标兵班。多名同学获得“校一、二等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辽宁省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焦煤奖学金”等。已经毕业的学生,有的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已经成为工作单位的中坚力量,社会评价良好。

  一直传递正能量的李老师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将继续秉承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善良宽厚的待人风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扬其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社会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强,男,党员,大连理工大学硕士,东北大学博士,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担任机械工程学院科研工作部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获“优秀员”校级荣誉称号,2019年7月到10月期间,于英国牛津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工作。长期从事难加工材料增减材精密加工研究、重大装备形性控一体化研究,主要教学内容为:《精密与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

  李老师坚守教育初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都极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他常常加班加点,组建学习小组,耐心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坚守教育初心:那就是无私的奉献、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与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兢兢业业”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李老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展现了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先进性。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李老师长期从事难加工材料增减材精密加工研究、重大装备形性控一体化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EI论文11篇;主持辽宁省省级项目2项,指导研究生5名。然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并非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师德风范。在他看来,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工作中,李老师始终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备课充分,讲解清晰,对待学生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从不敷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定先做到。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实验操作,总是第一个遵守学术规范,坚决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李老师以其不懈的勤奋耕耘,成为了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赞誉。李老师深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地,更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更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在教学上,总是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他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课后,经常组织研讨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兴趣和职业规划,并提供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亲自带领学生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科研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他的引导下,许多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引路人。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成长,如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刘铁凤,女,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曾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多次被评为“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2023年其育人故事在学校网站上报道。长期从事语言学、翻译、文化研究;承担英语语言学、英语视听说、基础英语、研究生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译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或参与校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30余篇。

  刘铁凤老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优秀外语人才,寓教于行,因材施教,兢兢业业,努力践行着一名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学过程中,她以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领先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费曼学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语言交流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英语语言学的课外实践中,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言语行为与礼貌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家乡方言中的赞誉言语行为搜集鲜活的语料,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来分析中国当代语言文化中的礼貌言语行为及其实施策略,这种教法提高了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母语生活语言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对家乡方言的热爱。

  刘铁凤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建构极具个人特色的学习体验。通过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与他们一起分析探讨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线下线上课余时间耐心辅导答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厚积跬步,以至千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例如在英语励志歌曲、英文动漫故事、中英语言中的形合、意合与横组合、纵聚合,包括译国译民等翻译大赛中的创新切磋等实践中体验竹子般向上拔节的快乐。

  科研工作中,刘铁凤老师紧跟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原则,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了解世界,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优秀涉外人才。

  在2024年春季“讲述中国故事”的课外科研素拓训练中,刘铁凤老师独辟蹊径,创新提升学生的听辩意识——中英音变韵律对比,先说后听,以说促听——重点聚焦中、英语词、句强弱音变规则及其静态及动态音变规律、调群的识别及变化规则、基本语调的功能的强化夯实。通过语音组合的音变规律的专业培训,科学掌握交际的有效渠道,立足中国文化故事,从视听说三个维度立体化强化有效传递中国声音的兴趣和能力,为高素质外语人才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自信、文化传递、文化生态意识打下坚实基础,搭建好进一步提升的平台。

  刘颖,女,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员”“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自2003年起,她全身心投入体育教育事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担任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及学院班导师等工作。

  自担任2014年担任运动训练专业班导师以来,她更是以身作则,她利用自己在延边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的宝贵经验,为有志于深造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成功考入了大连理工、沈阳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梦想。荣誉的背后,是刘颖老师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躬耕教坛,以体育人”的深刻内涵。被2016年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刘颖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学术与教学成就上,她不仅成功主持及参与了两个省级课题,荣获一个市级课题一等奖和两个市级课题优秀奖,还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了二十七篇学术论文,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除此之外,她还获批了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及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参与完成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她深知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亲自指导本科学生撰写并成功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更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引领学生斩获佳绩,包括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及两个三等奖,刘颖老师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为学生们点亮了求知路上的明灯,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刘颖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体现在她对工作的无私奉献上。她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练习都力求完美。在她的带领下,校啦啦操队在全国大学生啦啦操大赛中屡建奇功,摘得两枚一等奖桂冠及多项二等奖、三等奖荣誉;在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健康活力大赛中,更是以卓越表现赢得一冠双亚的辉煌战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热爱与奉献。

  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辉煌时刻,刘颖老师以其不懈的努力与高尚的师德,荣获“优秀员”的称号。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刘颖老师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党建品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廖廓,选择了体育,就是选择了奔跑,用她执着的热爱,点燃孩子们的体育热情。教育之路,没有终点,对于她而言,未来的每个日夜都将怀揣着教育的初衷坚定前行,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绚烂的体育之花。

  蒲志新,男,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担任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机构学、机电液系统仿线余篇;曾获第二届“工大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担任机械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期间,积极推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现在准备专家进校阶段,积极参加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的各项工程教育认证会议,和专业老师探讨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努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基础》;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工作,指导的19级张英祺同学本科毕业设计《一种多功能清洁桌的设计》和20级魏昌鑫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基于STM32控制的一种双层立体车库设计》荣获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指导的20级郭建伟同学硕士研究论文《2PPaPaR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性能分析与仿真研究》获得校级优秀论文。

  承担多项横向研究课题,如《矿井提升安全监护关键技术和系统仿真研究》和《工业用大型惰性气氛特种设备开发与设计》,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过程;指导学生积极申报“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级黄宇哲同学负责的《基于负压抽离的磁吸式爬壁船舱除锈机器人》获得国家级立项;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在“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9项和二等奖多项;在“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在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过程中,发表了中国机械工程《2PPaPaR并联机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农业机械学报《基于PCA/PSO的3T1R并联机构性能优化》、工程设计学报《一种具有力检测机制的新型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期刊论文。

  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太阳石”精神,在坚守岗位、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唐树伟,男,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热电材料研究工作,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5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讲授《材料科学基础》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8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唐树伟副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默默地在教育一线发光发热。他深知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因此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在课堂上,唐树伟副教授以他独特的教学魅力,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课外,唐老师则是学生贴心的朋友和导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愿意倾听并给予帮助。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多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他指导的3届研究生(8人)中,有4人次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奖学金。以白树林、万达为代表的5名毕业生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师从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专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此外,3名毕业生进入了隆基绿能、歌尔股份等国际知名企业,成为了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唐树伟副教授的心血与付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一前沿领域,唐树伟副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显著的学术成就,成为了该领域的杰出代表。

  针对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唐树伟副教授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与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他率领团队深入剖析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创新的材料设计与精准的模拟计算,成功研制出了Li2FeP2O7、Na3FePO4CO3和LiVOPO4等为代表一系列性能卓越、安全环保的高性能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充放电过程中的电荷传递机制,并提出了通过元素掺杂、调节晶体平衡形貌、表面结构、晶面等手段提升电化学性能的新思路。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更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中,唐树伟副教授巧妙融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具有卓越热电转换效率的NdZnSbO、PrZnOX (X = P, As)、MgAl2Te4和SnSSe等层状热电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准调控与优化,提出了键合异质性、声子局域化、Rattling协同效应提高材料热电优值的新策略。这些材料在温差发电、废热回收等能源转换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围绕上述两个研究方向,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校基金3项,以骨干成员身份参与6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科研体系。先后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 Methods、Journal of Materiomics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57篇,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陶梅,女,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教师,担任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国际注册煤层气高级工程师,阜新市国资委兼职外部董事,先后被评为校“优秀员”“优秀班导师”等。主要从事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和矿山环境工程领域教学科研工作。

  陶梅同志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秉承“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宗旨,立足专业,潜心钻研,注重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致力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项。主编出版 “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31篇。主持完成教学改革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项,指导的学生3人获评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

  陶梅同志积极创新管理方法,使学院绩效管理、物资管理、材料管理、经费管理、考勤管理呈现全新面貌。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学院重大活动、多项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和专项工作任务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陶梅同志关心学校学院建设,关注教职工所需,充分发挥工会各项职能,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努力为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积极反映教师心声和需要。开展爱心帮扶,组织所有工会委员对于有经济困难、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心理情绪问题的重点对象以及身心压力大的女职工进行常态的跟踪关注,效果显著。

  田静,女,硕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主持多项省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奖、优秀教案奖。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教30多年以来,她心无旁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以师者仁爱之心,以学者扎实之行,全身心投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春风化雨、启智润心”,与学生亦师亦友,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田静恪守“知行合一”的传道情怀,坚持立德树人本心,把做“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作为职业理想,按照习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四有”“六要”和“八个统一”的要求,尤其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政治强的人讲政治”的要求,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深刻变革的激情讲解,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的大学生。

  思政课教学中,田静老师始终思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思想性、亲和力和实效性。她坚持教与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先后主持省、校教改多项课题。改革中,田静践行教材到教学的转换,不仅要实现逻辑转化,更要话语转化。授课中,她对文件话语力争准确化、规范化,而自己的讲课风格,则力争语言通俗,贴近学生实际。努力做到“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结合起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讲出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又通过总结、升华,把历史背后的理儿讲清楚,讲出思政课的味道。

  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上,田静从课内课外多环节入手。课内设计问题链,设置问题,聚焦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闭环,并在课外多形式进行辅助。从而深受学生欢迎,让思政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所授课程获评2023年辽宁省一流课程。

  30多年来,田静始终坚持“服务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她的教育理念是,思政要用心去做,用爱去做。她常说用力只能做到一般,用心才能做到更好。思政教师的用心就是真挚的爱,爱学生,爱国家,爱这个时代。

  田静老师非常认真对待每次与学生的课下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多元问题,她不仅查找资料、与同行讨论,也会与女儿沟通以期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将获取的多人形成的共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尽可能减少因自己年龄局限、思维局限、认知局限对学生的影响,她对思政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敬畏之心。

  曾有名从小失去母亲的学生,在开学路途中及入校后均遇到困难,入学第二周便产生了退学想法,课后找到田静。田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和她倾心交流,国庆期间邀请她来家里吃饭,春节期间和女儿一起去学校看望她,给予鼓励和力量。后来该学生不仅坚定了留在本校求学的信心,还成为了学生干部,努力学习,历年均获得奖学金,并被评为辽宁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

  田静老师坦言,她感恩时代,感谢学校,这里成就了她的事业,成就了她生命的美好。立德树人是她的终身事业,尽管即将退休,但她会始终关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将继续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奉献力量,做思政教育道路上的坚守者。

  王丽英,女,党员,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师,担任学院副院长、遥感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等,先后获阜新五一劳动奖章、校优秀员等多项荣誉。

  王丽英同志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勇毅前行,立足岗位作贡献,履职尽责争先进,为周围群众作出表率,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她长期坚守教学一线,一直承担本科、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定,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教学实践中,秉承成果导向、德育为先理念,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将学科前沿和产业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编著创新实践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院本科生激光雷达技术教学培养走在国内高校前列,2023年被大连舰艇学院评为兼职教师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获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时代下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研究》,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获批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教研成果丰富,承担课程被评为省一流课程,获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

  围绕三维激光雷达点云处理及应用方面开展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在数字几何理论框架下,提出全新的自底向上点云智能处理方法学,解决了遥感学科在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工程应用难点问题。围绕这一研究方向,科研团队逐渐成熟,已成为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主要学科方向之一。3年来,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第五批青年教师提升计划项目1项;授权、受理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获评校第五批优秀人才提升计划拔尖人才、五一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

  王丽英同志始终坚持以本为本,以指导学生学术科研和创新创业为己任,近三年培养研究生12人、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项。她的学生近三年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表现优异,获省级以上大赛奖项22人次。特别是,她指导的学生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最高级别赛事——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机载激光雷达虚拟仿真比赛专业组)中斩获特等奖,这也是测绘学院学子首次获得该奖项。她培养的学生在百度、煤科院、省林草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成为技术骨干,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文芹,女,党员,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室教师,副教授,基础教学部体育党支部书记,为本科生讲授《大学体育》4门课程,年均授课1560学时。

  王文芹同志,作为一名党龄35年的“老党员”,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葫芦岛校区初创阶段面临教师队伍资源薄弱匮乏之困境时,主动请愿前往葫芦岛校区任教。

  葫芦岛校区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专职教师少,教学工作量巨大的困境,王文芹同志一直坚守教学一线岗位,克服照顾家里老人的困难,以工作为重,作为一名教龄31年的“老教师”,她扎实做好教学工作,爱岗敬业,深耕体育教学事业,用心、用情、用力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位求知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党员”她有着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于2021年7月正式担任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一职,负责支部日常党建工作和新生党员的培养工作,将党建活动和体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作为一名教研室的“老大姐”,她团结同志,关心同事,是年轻同事们的知心大姐,同时她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同事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从教以来,她一直坚持“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强调团队精神、公平竞争、坚持不懈等价值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求实创新,针对葫芦岛校区大学生排球运动开展状况及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以提高葫芦岛校区大学生排球运动水平及增强大学生合作创新能力为目的,2024年首次成功举办了葫芦岛校区大学生排球联赛。王文芹利用课余时间,采用教学比赛方法提高排球双选课学生的裁判临场能力,丰富了校区体育文化建设。

  王文芹同志始终严于律己,精心备课,实战练课,时刻用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武装自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其过硬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素养,使得其在同事和学生们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也为年轻教师们树立了榜样,“踏实”“肯干”“认真”是她的标签。

  “因材施教”是她的教学法宝,她努力发现与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优秀品质和特长,特别是对体质差的学生,她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热情和坚韧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主动接受体育运动;她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从不嫌弃或者差别对待后进生,注重从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偏爱”,她始终坚信,多关心、多帮助、多辅导、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将成为优等生。

  王雪冬,男,党员,矿业学院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校青年拔尖人才,校青年教学名师,先后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先进典范等荣誉称号。主要教学内容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生态修复等方向。

  王雪冬同志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奋斗在教育最前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人师表,潜心学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肯定,获得了院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作为艰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师,他十分重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他潜心教学,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支持和指导学生将教学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学生成长。主讲的2门专业核心课程均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主持或结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改项目3项,获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

  两年来,王雪冬同志主持或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专题、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等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授权pg电子平台发明专利5项。他十分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经常与学生一起学习与研究,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助力学生全方位成才。

  于兰,女,党员,外国语学院教师,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校优秀员、大学生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曾讲授过《大学英语》《实用英语口语》等课程。主持并参与课题10余项,主编及参编教材、教辅5部,先后在核心刊物及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作为一名员,于兰同志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地履行一名员的责任与义务。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她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以无尽的热情与耐心,认真教书育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更以卓越的科研能力,不断探索教育的新境界,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她一直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在师德师风方面,她始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在日常工作中,她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她尊重每一位学生,无论其成绩优劣、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能在她那里找到温暖和关怀。她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理解和包容化解学生的困惑与烦恼,成为学生心中最可信赖的朋友。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进行学业辅导、进行四六级讲座,学生研究生复试,她给予耐心指导,她曾多次被学校授予“大学生良师益友”称号。

  在教学上,她匠心独运,因材施教。她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于兰同志每个学期都承担教学重任,在教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她指导的多名学生在校级、省级英语大赛中获奖。

  在科研方面,她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方法,积极开展教改项目,探索新的教学方式。2024年,她带领党支部成员获批校级“一融双高”建设创新课题,把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工作中,她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同事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在工作中,积极创新,能够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对待各种工作,不推诿,不拖延,勇于担责,能够高效率、快节奏、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党支部2024年被学校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于稳立,女,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负责人,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27年,主要承担思政主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先后获得“优秀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扎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带进课堂,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实践。

  身处讲台,心怀家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学中勇于探索,改革创新。课堂上,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衔接。专题式教学框架下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完成知识积累到认识升华的飞跃。2023年1月,“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中的多维实现”获得校教学成果奖。2024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研究》获得省教改立项;课程综合训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通过课堂引导、课后阅读、网络平台推荐等方式进行广泛拓展,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责任感。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近年来,她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完成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结项;先后在《理论界》《阜新社会科学》《辽宁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等多篇学术论文,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她积极投身学校、学院建设,组织、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实践活动。作为教研室主任与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研室多次获得先进集体、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所负责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确定为辽宁省一流课程、省示范观摩课程,教研室成员在辽宁省思政课大赛中、精彩教案、课件评比中屡获佳绩。

  重视团队师资建设。倾心培育、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实现教学科研路上的传、帮、带。如今,指导的4位新任教师均已成为优秀的一线教学能手。

  作为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思政课堂,打造“党建+”大思政课模式。《党支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践》课题获得校“一融双高”建设项目审批立项。所在支部连年被评为“示范性党支部”。

  赵桂玲,女,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院教师;担任学院研究生管理科科长;辽宁省第十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曾获“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6项校级荣誉。从事导航与室内外定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课题11项,主持辽宁省教改项目2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和教学成果奖5项。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得奖励20余项。

  她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坚定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守教书育人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中,她有很强的组织观念、大局意识,认真完成学院交给的每一项工作,甘于奉献,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作为一线教师,她身先示范,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价值引领,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起到了表率作用,主持了“测绘精神引领+多维思政元素融入”的测绘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导学思政+课程思政”协同助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项辽宁省教改项目。主讲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入选2023年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无私奉献,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展现出渊博的专业知识面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表现优秀。她勇于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导航学”一门课程,她就进行了3次教学改革,获得了3项校教改项目,该课程也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长期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经验积累,使得她在教学中硕果累累,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4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科研实践是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她始终以“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她教导学生遵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培养了团队专注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她尊重教育规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实验、发散思考。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20余项,指导研究生发表SCI/EI检索论文9篇。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日常相处中,她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和学生亲切沟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是将对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放到首位。学校封控管理时,她都会提前去药店给学生备足药品和消毒物资,去市场成箱地购买各种水果和食品,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学生们说:“吃过最好吃的饭就是赵老师经常给大家带的饭菜,有妈妈的味道!”。每年的祝福短信和电话,是她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赵国超,男,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先后被评为优秀员、辽宁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围绕矿山液压基础件与装备动力学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热工基础与流体力学》等2门课程。

  自留校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科研工作,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热工基础与流体力学》两门课程,历年作为带队骨干教师,带领机自专业学生前往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厂、神东设备维修中心、准能黑岱沟煤矿与维修中心、奇瑞汽车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连续4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获推优资格,2人获评校优秀毕业设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能够做到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曾获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能够做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引导学生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开展新生入党申请思想教育工作,推选2名优秀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导2个本科生团队获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主战场,聚焦智能化矿山建设的行业发展迫切需,长期从事复杂装备形性调控动力学和矿山液压基础件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企业委托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获辽宁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阜新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5项、阜新市科技进步奖1项,营口市自然学术成果奖1项,培养研究生10名,1名研究生获评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研究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美国数学模型竞赛(MCM)、辽宁省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得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瑰宝传承”戏曲文化创新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在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及平台建设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积极完成组织和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先后参与完成机械工程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专业认证、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申请、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专业硕士授权点专项审核评估、矿山液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估、开放基金管理、辽宁省大型工矿装备重点实验室运行评估、辽宁省科研平台优化重组、机械工程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考核报告等学科建设工作以及机械工程学院工会日常运行的各项事务。

  赵紫薇,女,党员,外国语学院教师;担任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二教学部主任;主要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1-4,研究领域为大学英语教学及翻译等。

  赵紫薇老师始终将员的初心与使命铭记于心,积极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之中。她深刻领会党的理论知识,不仅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时刻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教学岗位上,赵紫薇老师更是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与无限热爱。她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展现了员的担当与风采。

  在教学实践中,赵紫薇老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她坚信教育的力量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她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课文分析时的层层递进、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案例分析中的深度剖析,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赵紫薇老师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她所教授的班级在中屡创佳绩,期末成绩斐然,更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脱颖而出。而赵老师个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从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二等奖,到青年教学名师奖的加冕,每一项荣誉都是对赵紫薇老师不懈追求与无私奉献的最好证明。

  赵紫薇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教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副主任、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大...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